• 又亏钱!马云的“商业基础设施”快被俞永福搅黄了
  • 发布时间:2017-08-21 10:56
  •   在6月18日的上海国际电影节上,阿里影业董事局主席兼CEO俞永福在回应阿里影业亏损问题时说:“(我)不担心淘票票亏损拖后腿,未来还会继续加大对淘票票的投入,暂时不预设上限。”俞永福的底气来自阿里巴巴这两年的业务转型——由一个纯电商平台转向商业基础设施平台,由满足购物需求转向解决衣食住行吃喝玩乐的需求。这其中,“文化娱乐”的重任被交到了“太子”俞永福手上,不过,从阿里影业的种种表现来看,马云可能要失望了。

      一路走一路亏,淘票票始终无法摆脱“烧钱黑洞”

      据阿里影业公布的2016年业绩数据,去年阿里影业在互联网宣发业务上收入6.826亿元,分部亏损6.074亿元,约占总亏损的60%。公告称,亏损主要源自淘票票在市场推广方面的巨额开支,数据显示,受淘票票推广支出影响,阿里影业全年亏损9.59亿元,其亏损速度是增长速度的2倍。俞永福曾说:“阿里影业的未来定位不是传统的影业公司,互联网宣发将是阿里影业的主要业务方向。”然而,作为阿里影业内容宣发方向的重要渠道,一直以来,淘票票却始终没能摆脱“烧钱黑洞”的名号。

      在业内人士看来,宣发本应是电影行业的末端,俞永福却舍本逐末,投入了过多的精力和成本主推淘票票,依靠票补拉动市场,搞得账面如此难看。相比猫眼、微影等竞争对手,淘票票的营销软肋也显而易见,基本除了砸钱再没有精细化营销方式。如今线下存量市场已经十分有限,烧钱战术会越来越难获得用户,在线票务也已经进入竞争的下半场,单纯靠票补已无法支撑整个平台的发展。淘票票何时才能带来盈利,从目前来看尚不明确。

      欲拒还迎,涉足内容分发却没有像样的作品

      除了在线售票市场,阿里在其他方面也加大了对影视行业的投资,开始往电影生产的上游延伸,内容制作便被俞永福列入阿里影业三大板块之一。用俞永福的话说,“不会把扩量作为内容的目标,不与上游内容公司竞争。”不过有评论尖锐地指出,俞永福也许是在避重就轻,内容产品不受重视,并非出于规避竞争,而是阿里影业在这方面不尽如人意,到现在还没有拿得出手的作品。

      以去年阿里影业首部重金打造的电影《摆渡人》为例,虽然邀请到了王家卫、梁朝伟、金城武等一众大咖,话题也炒得足够火热,但最终票房、口碑双双遭遇滑铁卢。导演张嘉佳曾在电影上映前透露成本严重超预期,10亿票房才能收回成本,然而事后看影片至少亏本5亿多。内容的软肋也反映在阿里影业2016年的财报上,内容制作业务收入只有2.118亿元,由于个别项目票房不如预期,亏损2.44亿元,是2015年亏损额的2.5倍。有评论认为,《摆渡人》的成绩也可以说是阿里影业的成绩,代表着市场对阿里影业整个电影产业链并不认可,更直接影响了阿里影业在阿里集团大文娱布局中的地位。

      触角伸向衍生品市场,绕回电商难以解决根本问题

      从财报上看,衍生品开发等在内的非票房收入在阿里影业收入中占比较大。所谓衍生品和授权,主要是影视作品的周边产品销售,相当于回到了阿里最擅长的电商领域。今年儿童节,阿里影业联合精灵宝可梦在杭州城西银泰城举办精灵宝可梦嘉年华活动,双方通过新零售的形式进行衍生品的合作。

      不难发现,这一环节很大程度要借力大阿里平台,而非阿里影业独立完成。而从实际表现来看,阿里似乎没拿出有说服力的成绩,所有的动作都只停留在官方的宣传上,这一业务在实际运行过程中是否会束手束脚,仍有待考察。

      作为为解决“文化娱乐需求”而生的阿里影业,想要真正冲出重围,宣发解决不了问题、衍生品和授权也一样不是王牌,内容才是真正的风口。无论是传统影视公司,还是所谓的平台型影视公司,“内容为王”永远是真理,而俞永福却在强调“只做少量的内容产品,不与上游内容公司竞争”。或许,最终的问题不是阿里影业想不想参与竞争,而是究竟有没有实力竞争。

  • 相关内容